音视频同步原理
为什么需要音视频同步?
媒体数据经过解复用流程后,音频/视频解码便是独立的,也是独立播放的。而在音频流和视频流中,其播放速度都是有相关信息指定的:
- 视频:帧率,表示视频一秒显示的帧数。
- 音频:采样率,表示音频一秒播放的样本的个数。
从帧率及采样率,即可知道视频/音频播放速度。声卡和显卡均是以一帧数据来作为播放单位,如果单纯依赖帧率及采样率来进行播放,在理想条件下,应该是同步的,不会出现偏差。
以一个44.1KHz的AAC音频流和24FPS的视频流为例:
一个AAC音频frame每个声道包含1024个采样点,则一个frame的播放时长(duration)为:(1024/44100)×1000ms = 23.22ms;一个视频frame播放时长(duration)为:1000ms/24 = 41.67ms。理想情况下,音视频完全同步。 但实际情况下,如果用上面那种简单的方式,慢慢的就会出现音视频不同步的情况,要不是视频播放快了,要么是音频播放快了。可能的原因如下:
一帧的播放时间,难以精准控制。音视频解码及渲染的耗时不同,可能造成每一帧输出有一点细微差距,长久累计,不同步便越来越明显。(例如受限于性能,42ms才能输出一帧)
音频输出是线性的,而视频输出可能是非线性,从而导致有偏差。
媒体流本身音视频有差距。(特别是TS实时流,音视频能播放的第一个帧起点不同)
所以,解决音视频同步问题,引入了时间戳:
首先选择一个参考时钟(要求参考时钟上的时间是线性递增的);
编码时依据参考时钟上的给每个音视频数据块都打上时间戳;
播放时,根据音视频时间戳及参考时钟,来调整播放。
所以,视频和音频的同步实际上是一个动态的过程,同步是暂时的,不同步则是常态。以参考时钟为标准,放快了就减慢播放速度;播放快了就加快播放的速度。
DTS、PTS
DTS(Decoding Time Stamp):即解码时间戳,这个时间戳的意义在于告诉播放器该在什么时候解码这一帧的数据。
PTS(Presentation Time Stamp):即显示时间戳,这个时间戳用来告诉播放器该在什么时候显示这一帧的数据。
当视频流中没有 B 帧时,通常 DTS 和 PTS 的顺序是一致的。但如果有 B 帧时,就回到了我们前面说的问题:解码顺序和播放顺序不一致了,即视频输出是非线性的。
比如一个视频中,帧的显示顺序是:I B B P,因为B帧解码需要依赖P帧,因此这几帧在视频流中的顺序可能是:I P B B,这时候就体现出每帧都有 DTS 和 PTS 的作用了。DTS 告诉我们该按什么顺序解码这几帧图像,PTS 告诉我们该按什么顺序显示这几帧图像。流中P帧在B帧之前,但显示确实在B帧之后。
实现音视频同步,在播放时,需要选定一个参考时钟,读取帧上的时间戳,同时根据的参考时钟来动态调节播放。现在已经知道时间戳就是PTS,那么参考时钟的选择一般来说有以下三种:
- 将视频同步到音频上:就是以音频的播放速度为基准来同步视频。
- 将音频同步到视频上:就是以视频的播放速度为基准来同步音频。
- 将视频和音频同步外部的时钟上:选择一个外部时钟为基准,视频和音频的播放速度都以该时钟为标准。
当播放源比参考时钟慢,则加快其播放速度,或者丢弃;快了,则延迟播放。 这三种是最基本的策略,考虑到人对声音的敏感度要强于视频,频繁调节音频会带来较差的观感体验,且音频的播放时钟为线性增长,所以一般会以音频时钟为参考时钟,视频同步到音频上。
调整策略可以尽量采用渐进的方式,因为音视频同步是一个动态调节的过程,一次调整让音视频PTS完全一致,没有必要,且可能导致播放异常较为明显。
调整策略仅仅对早到的或晚到的数据块进行延迟或加快处理,有时候是不够的。如果想要更加主动并且有效地调节播放性能,需要引入一个反馈机制,也就是要将当前数据流速度太快或太慢的状态反馈给“源”,让源去放慢或加快数据流的速度。
- 邮箱 :[email protected]
- Good Luck!